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聚焦行业前沿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智能制造学院与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学院的资源优势,构建了涵盖动力电池管理、驱动电机控制、智能网联技术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并与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基础+拓展”的分类培养特色。随着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的战略推进,该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前景广阔。
课程体系与知识架构
专业课程设置以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电气技术、动力蓄电池管理技术为核心,搭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知识框架。学生需掌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整车控制系统开发等核心内容,同时辅以智能交通通信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前沿领域课程。课程设计注重理实结合,例如《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拆装实训》课程通过分解比亚迪秦PRO混动汽车等实体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控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践培养与硬件支撑
专业投入超千万元建设实训基地,拥有2200平方米汽车实训中心,配备:
- 9辆比亚迪秦PRO混动汽车、8辆东风E70纯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检测平台
- 电池管理系统仿真测试设备
- 电机控制实验台架实践环节采用“工学一体化”模式,学生需完成动力电池装调、整车控制系统检修、充电桩维护等实训项目。校企合作方面,与吉利汽车共建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在常州及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岗位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装配、质检调试、售后维修等全流程环节。
就业方向与区域联动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常州及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业岗位覆盖:
- 整车制造企业(如比亚迪、吉利)的生产与检验岗
- 4S店技术岗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 充电设施企业的设计与运维
-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测试与开发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8%,超90%实现长三角都市圈就业,平均起薪高于同类专业15%。学校与6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新能源汽车装调工程师、高压系统维护技师等紧缺岗位。
培养特色与创新模式
专业实施“双轨制”培养策略:一方面强化传统燃油汽车技术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机械构造与维修通用技能;另一方面拓展智能驾驶、车联网技术等新兴领域。教学创新体现在:
- 分类培养机制:根据学生兴趣分流至“高压电控技术”或“智能网联开发”方向
- 竞赛驱动机制:组织学生参与省级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 证书融通体系:将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中级)、电动汽车高压系统评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嵌入课程。
通过产教融合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机制,该专业已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推进,其在课程开发、实训体系、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经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