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育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为核心,依托外国语学院强大的学术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架构。该校英语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注重语言基础与学术能力的双重培养,通过分级课程设置、科教融合机制以及国际化师资配置,构建起覆盖语言技能、文学研究、翻译实践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多元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既强调英语语言文学的传统优势,又融入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的现代需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
在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分级教学模式。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需在三个学期内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程,具体包含:
- 第一学期根据起点选择大学英语读写A/B课程和大学英语听说A/B课程(各2学分)
- 第二学期修读学术英语读写和学术英语听说(各2学分)
- 第三学期选修拓展类课程(2学分)。
英语专业课程则更为系统,包含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等核心课程,并设置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专业必修课,形成从语言基础到学术研究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教学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该校引入全英文授课模式,在《西方文明史》《20世纪流行文化》等课程中采用外教授课,通过案例研讨、模拟实践等教学方法强化语言应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涵盖高级英语写作、时政翻译等实用技能类课程,以及英美小说选读、法国社会与文化等人文素养类课程,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理念。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学术创新,博士课程设置英语语言文学与国别区域研究双路径,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师资力量构成显著优势。外国语学院拥有25名教授和32名副教授,其中包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教学团队采取"双导师制",既聘请外文所程巍、徐德林等知名学者担任学业导师,又引进哈佛大学、巴黎索邦大学等国际名校背景的外教,如Shane教授主持的《艺术史》课程连续获得98分以上的学生评价。这种科教融合机制使课堂教学能及时对接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资源与国际合作支撑专业深度发展。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教学合作,共享《英语文体学》《英语史》等特色课程资源。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新苗计划",学生可参与理解当代中国系列翻译项目,将语言学习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际交流方面,与埃克塞特大学、波尔多政治学院等建立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暑期研修、交换生等多元发展通道。
学生培养成效通过多维评价体系显现。在2025春季学期教学评估中,《法语视听说》(99.31分)、《初级法语精读》(98.85分)等语言课程获得极高评价,而《大学英语B》课程通过"听力专项训练+情景模拟"模式,使52名参评学生满意度达98.79分。毕业生既可进入外事、外贸领域从事专业翻译,也可通过英语笔译/口译专硕项目衔接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现"学术型+应用型"并重的人才输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