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以百年师范传统为根基,深度融合地方教育需求,形成了“理论奠基、实践赋能、师德引领”的育人模式。该专业自2010年本科招生以来,累计培养近千名小学教育人才,现有在校生超700人,其师范认证通过率和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均居福建省前列。依托三明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专业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实践网络,并与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等省级示范校深度联动,形成了“高校—小学”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
专业定位与特色
三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是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四有”教师。其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 历史积淀深厚:办学渊源可追溯至1903年的全闽师范学堂,2011年获批福建省高校特色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
- 培养体系立体: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定位,设置“教育原理+学科教学+技能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小学德育原理与班级管理等实务课程占比达40%。
- 政校协同显著:自2018年起承担三明市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定向输送乡村教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基层岗位占比超70%。
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
专业课程突出“强基础、重实践”原则,形成三大模块:
- 教育理论模块:包含教育基本原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课程,夯实学生认知基础。
- 教学技能模块: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课例评析等课程,强化分科教学能力。
- 技术融合模块: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智能设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师资团队由30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占比45.71%,主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24项。教师团队中硕博学位占比50%,并与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建立常态化教研合作。
实践培养路径
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三阶段递进式培养:
- 校内实训:依托微格教室开展“无生试讲”模拟训练,年均完成教学案例设计200余份。
- 基地见习: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等12所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学生需累计完成300小时教育观察与辅助教学。
- 顶岗实习:组织学生赴大田县、罗坊乡等乡镇小学开展学期制支教,近三年参与率达85%,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包37个。2022级学生魏雪敏在实践期间组织“籽籽童心承古韵”教育关爱活动,获中新网专题报道。
学生发展与成果
该专业通过“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专业竞赛:近三年获省级教学技能大赛奖项23项,其中小学数学课例设计获奖占比超60%。
- 综合素质:设立简笔画、心理辅导等第二课堂,95%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甲通过率达82%。
- 社会服务:年均开展“留守儿童课业帮扶”等志愿活动20余场,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培育出省级“优秀青年志愿者”9人。
社会贡献与区域影响
专业建设与地方教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 人才供给:为三明市输送了70%的小学骨干教师,其中附属小学现任教师中38.3%为本科学历,13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
- 教研辐射:研发的“容止格言”教育模式被全市52所小学采用,推动形成“育人环境、艺术教育、劳动实践、写字教育”四大办学特色。
- 品牌效应:附属小学作为实践标杆,获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120余项荣誉,印证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协同成效。
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反思”螺旋上升的培养体系,三明学院正在为闽西北地区打造一条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创新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