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历史学专业自1980年创办以来,逐步形成了涵盖本科至硕士阶段的完整教学体系,2021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该专业依托辽宁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和特色学科辽金契丹女真史,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为延伸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在东北地区高校中具有显著学科地位。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体系
专业分为历史学(师范)和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两个方向:
- 历史学(师范)以培养中学历史骨干教师为目标,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历史教学论等,通过教育见习与微格教学等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毕业生约30%考入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部分考取事业编制或参与西部计划。
- 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方向聚焦文物鉴赏、遗产经济学等课程,培养能在博物馆、文旅部门从事遗产评估的复合型人才,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共建12个实习基地。
二、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94%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以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引领的教研队伍。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7门,包括《中国历史地理》《辽朝历史与文化解读》等特色课程。科研平台建设方面:
- 设立教育部东北亚研究中心和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 与中国社科院共建辽海发展高端智库
- 运营辽西走廊博物馆作为校内实践基地
三、学术研究与区域特色
学科研究呈现鲜明地域特征:
- 中国史聚焦东北民族史与边疆治理,出版《朝阳通史》《凌源革命史》等地方史著作
- 世界史侧重东北亚国际关系,形成日美俄韩政治经济研究集群
- 博物馆学结合辽西文化资源开发,参与查海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四、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
采用“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
- 史料实证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文物图片展等研学活动强化
- 教学研究能力依托省级案例教研室开展微格教学竞赛
- 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遗产经济学》《民俗学概论》等跨学科课程研究生培养建立双导师制,近三年21级中国史硕士生5人考取博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就业率达98%。
五、就业竞争力与行业适配
专业就业呈现梯度化特征:
- 师范方向毕业生主要任职初高中,部分成为省市教学名师
- 非师范方向约40%进入文博系统,15%考取公务员
- 硕士层面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录取线达国家线120%,非全日制报考人数年均增长25%值得注意的是,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可享受总分降50分录取政策,近三年该专项录取率达85%。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