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作为新兴的医-理-工-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以解决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听力健康问题为核心使命。该专业依托国内顶尖的科研平台和临床资源,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临床诊疗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特色在于将医学基础与工程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同时覆盖听力筛查、干预康复、设备研发等全链条服务需求,成为我国听力健康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该专业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和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听力中心为核心科研基地,搭建了基因测序、听觉电生理、生物成像等前沿技术平台。团队聚焦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听神经瘤治疗及感音神经性耳聋修复等方向,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这种“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科研生态,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国家级项目的机会。
课程体系采用医理工交叉融合模式,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 医学基础: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等课程构建生物医学知识框架
- 专业核心:诊断听力学、人工听觉技术等20余门课程强化临床技能
- 创新实践: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接触助听设备研发、脑机接口等尖端领域特别注重临床与实践结合,学生在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听力中心完成超过800学时的临床实习,掌握新生儿听力筛查、人工耳蜗调试等关键技术。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路径:
- 医疗机构:在三甲医院耳鼻喉科、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担任听力师
- 科研创新:参与听觉神经编码机制研究,助力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突破
- 产业研发:进入跨国企业开发智能助听器、前庭功能检测设备
- 自主创业:开设听力健康诊所提供个性化听觉康复方案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35%进入三甲医院,28%攻读研究生,20%加入医疗科技企业,就业率持续保持98%以上。
该专业通过国际化学术网络和产学研协同机制持续升级培养模式。与美国、澳大利亚顶尖听力学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引入虚拟现实听力评估、基因编辑治疗耳聋等前沿课题。同时与国产助听器龙头企业合作开设“听力技术创新实验班”,推动国产替代战略落地。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生态,使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全局视野。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