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自1991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该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资格。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石油石化、政府监管、应急消防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以“系统安全思维、安全工程应用能力、安全职业人格品质”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需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与风险分析等核心课程,并通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平台强化实践能力。特别设立的绿盾安全奖学金和中安联科安全奖学金,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闭环。
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国际化视野。基础课程涵盖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工原理与工艺,进阶课程则聚焦HSE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安全健康等前沿领域。为适应石油石化行业需求,开设化工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等方向课程,同时融入国际工程安全标准,培养学生在跨国项目中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使毕业生既能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认证,又能胜任政府安监执法、企业风险评估等多元化岗位。
实践资源方面,常州大学构建了“校-政-企”联动机制。与昆山高新区、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免费工程实习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依托应急管理部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环境与安全工程中心,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例如安全检测技术优化、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设计等。近五年超过30%的考研升学率和99%的就业率,印证了这种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性。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一是石油石化及相关行业的安全技术研发与安全生产管理;二是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执法与应急管理;三是消防工程、保险理赔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约20%的毕业生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15%任职于应急管理局等政府机构,另有部分选择在跨国企业从事HSE体系构建。这种多元化的职业路径,体现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懂工程、会管理、能创新”的安全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