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8年首批设置的新工科专业,2021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基础转型建设,融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智能装备与生产、材料智能成型加工、智能检测三大领域,构建了覆盖理论教学、实践创新、产业对接的完整培养体系。随着现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激增,该专业社会需求量持续增长,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目标:复合型工程能力塑造
专业以解决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为核心,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工程图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课程,学生需掌握机械设计、智能控制、数字化建模等关键技术,同时注重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智能装备设计、智能产线集成、智能检测等工作,或通过考研向更高层次技术研发迈进。
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
- 机械工程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奠定机械设计与制造核心能力;
- 智能技术模块:涵盖传感器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强化智能系统开发技能;
- 综合应用模块:通过智能工厂集成技术、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特别设置金工实训中心与大学生创新平台,将理论教学与车工、钳工等实操训练结合,形成“学-研-创”闭环。
实践教学: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专业建有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新材料研究院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校外与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上海鹰峰电子科技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覆盖长三角、珠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带。实践环节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参与智能产线集成、数字化制造等实训项目指导,确保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应用。
师资与科研:高水平团队支撑创新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18人,楚天学者2人,企业兼职教师10余人。团队近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等荣誉,授权专利80余项。例如在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汽车减震部件、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专业优势与前景
作为湖北省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专业,其优势体现在:
- 新工科定位:依托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学科交叉平台,实现机械、信息、控制深度融合;
- 产教融合模式:与东风汽车、驰田汽车等企业共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推行“理论课程+企业项目”双轨教学;
- 就业通道多元:毕业生可进入智能装备研发、工业机器人运维、智能工厂管理等岗位,近年国有企业就业率超50%。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专业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湖北省电子设计竞赛TI杯等省级以上奖项370余项,创新能力显著。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