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师范)专业立足师范教育传统,融合现代心理学科研与实践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培养特色。该专业自2003年开设本科教育以来,先后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彰显了其在国内心理学教育领域的专业地位。依托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专业构建了以心理育人为核心,覆盖基础教育、社会服务与学术研究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科体系与研究方向的深度整合
心理学专业以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大方向为支柱,形成7个特色研究方向:
- 基础心理学聚焦认知心理与文化心理,如视知觉机制、两岸文化心理融合等;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特殊群体与社会适应问题,如自闭症谱系障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
- 应用心理学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涵盖箱庭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技术,以及员工援助计划(EAP)等管理心理应用。课程设置上,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核心课程构建学科基础,Matlab编程、眼动与脑电实验技术等课程提升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块强化教学技能。
二、实践平台与育人机制的双重保障
专业拥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省级实践平台6个,包括:
- 福建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主导全省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制定;
- 心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眼动仪、脑电设备等先进仪器;
- 家校社协同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教育局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通过“双平台三场域四年不间断”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一起参与教育见习、科研训练与社会服务,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衔接。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前景的多维拓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教育系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岗位;
- 社会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骨干;
- 学术研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入科研机构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数据显示,近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超92%,部分学生通过“硕师计划”免试攻读教育硕士,或进入厦门仙岳医院等机构实习,职业路径选择多样。此外,专业与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开设家庭成长教育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