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英语专业自1989年办学以来,历经30余年发展,形成了以“强本色、创特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该专业依托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双重路径,与英国桑德兰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海外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同时深耕翻译能力强化与语言文学基础的双向提升。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2%(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39%,近五年承担教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CSSCI论文40余篇。这些基础条件为专业发展奠定了扎实根基,下文将从培养体系、课程架构、教学模式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定位聚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国际视野开拓的双重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涵盖三个层次:一是夯实英语语言技能的核心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读写、口译等;二是拓展跨领域能力的特色课程,包括科技英语翻译、资源环境英语等产教融合内容;三是通过校企协同实践(如专业翻译公司合作)强化职业素养。这种“语言基础+行业应用”的结构设计,使毕业生能适应科研、教育、商贸等多元领域需求。
课程设置呈现模块化与个性化特征。核心课程模块包含综合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传统语言文学类科目,而特色课程模块则引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内容,形成“语言+商务”的复合知识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分层教学模式: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设置11种《英语进阶》课程类型,例如CET-4成绩370分以下者必修“进阶英语”,高分者可选择计算机辅助翻译、职场英语等应用型课程。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实现了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层面凸显三大创新点:
- 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将外贸实务、翻译项目嵌入教学过程
- 竞赛驱动模式: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50余项、省部级120余项
- 国际化培养路径:与海外高校联合开设学分互认课程,拓展学生升学渠道
数据显示,专业学生年均就业率达98%,其中80余人考入爱丁堡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翻译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评价尤高。这些成果印证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知识、能力、素质)的实施成效。
从报考视角看,该专业实施文理兼收政策,2023年江苏招生计划中历史类与物理类分别投放41、45个名额,选考科目均无再选限制。对于意向考生,建议重点关注CET-4成绩对课程分流的直接影响,以及商务英语实训等特色实践环节的职业竞争力赋能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兼具语言能力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将持续成为就业市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