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的支柱性学科,经济统计学专业依托该校审计特色与交叉学科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通过持续迭代的"4+1模块"培养模式,将数学、经济学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其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统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下,专业建设展现出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链条培养能力。
学科建设的三大核心优势
- 学科平台优势:依托江苏省统计科研基地和江苏省政府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构建起覆盖经济统计、风险管理、审计监控的研究矩阵。统计学科连续入选"十二五""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并在2023年跻身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形成以经济统计为特色、数理统计为基础、数据科学为延伸的立体化架构。
- 师资结构特色:教学团队由国家高层次人才领衔,拥有教育部统计学教指委委员1人、江苏省"333工程"专家5人、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6人。其中,孔新兵教授团队在贝叶斯统计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将审计风险模型纳入统计推断框架,实现学科交叉创新。
- 培养体系创新:采用OBE教育理念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超星智慧教学系统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其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率连续三年保持江苏省属高校前三。
课程体系的二元融合架构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经济+技术"双轮驱动特征:
- 理论基石模块: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基础课程,以及国民经济统计学、市场调研等经济分析课程,强化数理思维与经济学素养的同步培养。
- 技术应用模块:设置大数据处理技术、Python数据分析等实践课程,通过统计与大数据科学研究院的校企合作项目,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电商用户画像等真实案例引入教学。
- 特色衔接课程:创新开设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技术等跨学科课程,将审计监督方法与统计过程控制相融合,形成"统计+审计"特色培养路径。
人才输出的多维发展路径
专业毕业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近三年研究生录取率稳定在25%以上,其中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比例超过40%。就业市场呈现三大流向:
- 金融科技领域:约35%毕业生进入万得资讯、京东数科等企业,从事量化分析与数据建模
- 政府决策部门:包括江苏省统计局、税务局等机构,运用空间统计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监测
- 高等教育领域:每年有10%毕业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
这种培养成效的取得,源于专业持续深化的产教融合机制。学院与江苏省审计厅共建实践基地,将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分解为毕业设计选题,使学生在GDP核算、CPI监测等实战中提升专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全国统计系统业务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印证了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