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该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重点培养方向,自2022年获批以来,以"工学+教育学"的交叉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兼具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素养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和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立足"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通过"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双轮驱动,构建了覆盖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工厂管理、职业教育理论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广西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明确划分为两大方向:一是面向职业院校培养能承担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教学的教师;二是为智能制造企业输送具备系统开发、设备运维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体系采用"四层次递进"结构:
- 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奠定工程基础;
- 专业核心课包括智能控制技术基础、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技术模块;
- 特色实训课设置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实训等实践环节;
- 教师教育课融入职业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证培训等教学能力培养内容。
产教融合实践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学院与39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构建了"竞赛-科研-校企合作"三维育人平台:通过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提升创新能力;依托广西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工业互联网项目研发;联合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使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掌握智能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等核心技能。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71项,其中国赛银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个人全能二等奖等成果凸显实践培养成效。
对于职业发展,毕业生呈现"双向贯通"特点:约40%进入职业院校任教,60%选择智能制造企业或继续深造。2023届优秀毕业生朱衡绅通过参与智能工厂系统集成科研项目,以竞赛获奖与科研成果获得保研中山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资格;2021级学生宋志东在完成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学习后,已获得2项国家级创新设计奖项,印证了"理论+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深造方向涵盖机械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硕士领域,形成从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培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