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形成以控制科学为核心、电子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河北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双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强化实践能力。目前拥有近千万元实验设备、14家校企合作基地,并连续多年保持98%以上就业率,约20%-30%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读研。
专业优势与学科资源
专业师资团队包含17名教师(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占比超47%,承担过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依托精密光栅测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近三年累计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大赛等赛事中斩获6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包括2023年智能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
课程设置注重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融合:
- 基础理论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
- 技术应用课程:PLC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工业控制网络
- 跨学科拓展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技术、智能控制特别设置校企双导师制,邀请航天领域专家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并在英博电气等企业开展生产实习。
就业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在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机器人研发等领域表现突出:
- 就业方向:58%进入高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32%任职于电力系统与通信行业
- 典型岗位: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平均起薪7500元)、机器人调试工程师
- 考研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占比4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0%)近三年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0%-30%,2022届达30%,多名学生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
特色培养模式
该专业采用"三阶段进阶"实践体系:
- 大一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训、程序设计竞赛
- 大二专业实践:智能车制作、工业软件设计
- 大三综合应用:校企联合课题、机器人系统开发通过14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智能车比赛团队等载体,实现从理论到产业应用的无缝衔接。2025年数据显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中,83%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奖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