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民族器乐教育系)作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先驱力量,自1956年创立以来始终以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使命。该系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构建了涵盖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培养出大量兼具演奏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方向覆盖拉弦、弹拨、吹管、打击乐四大类,形成“教学—创作—实践”的闭环培养模式,成为辽宁省本科特色专业和学院重点建设方向。
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该系以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16个民族器乐专门化为核心,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包含中国乐器演奏、重奏、合奏、创编、民族器乐概论,同时强化理论课程如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音乐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田野采风、论文写作、音乐会演出,形成“以演促学、以研带创”的特色路径。研究生教育则细分为音乐表演(民族管弦乐表演)的硕博研究方向,涵盖古琴、中阮、柳琴等领域的深度探索。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是该系的核心竞争力。历史上曾汇聚赵玉斋、曹正、宿英等名家,现有教师团队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6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中表现突出,获3项国家级资助,出版《琴学备要》《古筝弹奏法》等经典教材。近年科研成果包括活塞式平均律三十七簧扩音笙等专利技术,以及《东北音乐素描》等创新性民族室内乐作品,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三位一体”能力塑造:其一,通过沈音·北方民族乐团的百场演出实践,提升舞台表现力;其二,以一带一路国家民族器乐联盟为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师生足迹遍及俄、德、美等20余国;其三,推行创编课程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文华奖、金钟奖、敦煌杯等赛事中累计获奖超500人次。这种培养机制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可在专业院团、科研机构从事演奏与研究工作。
该系的特色发展路径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地域文化传承,将单鼓、东北扬琴等非遗元素融入教学;其次是跨学科创新,开设民族器乐概论、音乐美学等交叉课程;最后是社会服务导向,通过惠民演出、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拓展艺术教育的公共价值。随着中国器乐研究中心的建立,其正朝着构建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培育国际化演奏人才的方向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