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扎根西南地区83年,依托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形成了深厚的学科积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学科评估、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等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实力,为培养地理教育、科研与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实力与科研平台
该专业所属的地理学学科在2023年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为B类,软科排名全国第13位,进入前15%,同时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拥有国家级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站等13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设备总值超亿元,为科研创新提供硬件保障。此外,学院聚焦喀斯特生态环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70余项,科研成果多次被政府采纳,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
师资力量与教学模式
专业师资队伍包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3人,其中正高级39人、副高级51人,博士生导师28人,并聘有卢耀如院士、周成虎院士等专家。教学模式强调科研反哺教学,例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被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思政”融合的课程框架。学生可参与无人机测绘、GIS开发等前沿项目,并通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升实践力。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以地理科学主干学科为基础,覆盖三大核心模块:
- 基础理论:包括地球科学导论、地貌学、气候学等,夯实自然与人文地理学知识;
- 技术方法:开设遥感原理与应用、GIS空间分析、编程建模等课程,培养地理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
- 教育实践:通过中学地理教学法、班主任工作实训等,强化师范技能。
同时,专业引入双语教学(如岩溶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塑造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
就业前景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85%以上,主要方向包括:
- 教育领域:中学地理教师、教研员(通过教育部师范二级认证);
- 科研机构:中科院、高校等从事喀斯特生态、资源环境研究;
- 行业应用:国土规划、GIS技术开发、环境保护等企事业单位。
近五年考研率稳步提升至30%,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部分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实现“教学-实习-就业”闭环。
社会服务与创新实践
专业立足贵州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设计等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可参与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挑战杯等赛事,近年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学院还通过“空间规划实训室”“遥感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