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布局,于2021年正式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该专业依托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与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起覆盖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到产业实践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特色培养路径值得深入剖析。
从课程体系设计来看,该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拓展+实践"四维架构。在专业基础课程阶段,重点强化Python编程、Linux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基座能力培养。进入核心课程模块后,采用"项目导向+场景驱动"教学模式,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融入真实产业案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与科大讯飞共建的"星青年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将企业级开发框架TensorFlow和工业级应用场景引入课堂。
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三级递进"培养链:
- 基础实验:依托省级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实训基地,完成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基础操作
- 项目实战:通过"三学段工学交替"模式,参与智能家居系统开发等企业真实项目
- 综合创新:在国家级竞赛平台锤炼技能,近三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
就业导向方面,专业设置"双通道"发展路径。技术岗位方向培养人工智能训练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等紧缺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岗位方向则侧重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系统集成项目经理等复合型人才培育。根据2024年就业数据,毕业生在智能终端应用开发与工业机器人运维领域就业率达93%,平均起薪突破6000元。
产教融合创新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建立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科大讯飞、杭州朗讯等企业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态闭环。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框架下,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级项目如水下机器人开发、智能语音系统优化等,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即具备1+X证书(人工智能数据处理、Web前端开发)双重资质。
在师资建设方面,组建了由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复合型团队,成员兼具学术研究能力与产业实践经验。教师团队主持省级重点科研课题5项,开发活页式教材3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独创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确保技术迭代实时融入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深度学习框架应用、智能系统部署等前沿领域保持教学内容领先行业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