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原滨州学院)作为全国首家在地方普通高校开设飞行技术本科专业的院校,其驾驶方向与通航方向均以培养民航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在具体定位、课程侧重和职业路径上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两者的异同。
驾驶方向聚焦于现代民用航空运输行业,旨在培养具备大型运输机运行能力的飞行员。该方向毕业生需掌握航线任务机长能力,能应对气象、机械等复杂特情,且政治素质过硬、英语能力突出。课程体系以飞行原理、航空气象、机组资源管理为核心,强化双证融通(学历证书与飞行执照)培养模式,与国航、山航等22家航空企业合作,毕业生86%进入民航运输领域。通航方向则面向通用航空产业,注重通用航空器(如直升机、小型固定翼飞机)驾驶技能,培养能在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其课程虽与驾驶方向共享飞行原理、航空动力装置等主干课程,但增加了通航法规、低空飞行管理等特色内容。
从培养模式看,两者均采用“双校园、两段式”订单式培养: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后两年在合作航校完成飞行训练。但驾驶方向合作对象以大型运输航空公司为主(如国航、山航),而通航方向则与北大荒通航、青岛九天航校等通航企业深度绑定。这种差异导致职业路径分化显著:驾驶方向毕业生主要成为民航飞行员,执行商业航班任务;通航方向毕业生则更多从事农林喷洒、航拍测绘等细分领域,部分担任飞行教员或进入通航公司管理层。
专业优势方面,驾驶方向依托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地位,与北航、南航并列三星级专业,就业集中在头部航司;通航方向则凭借通用航空产业政策红利,填补了通航飞行员培养的空白,就业灵活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驾驶方向学生需承担高额培训费(通常由航司支付),但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通航方向培训成本相对较低,职业转换空间更大。
无论是驾驶方向还是通航方向,山东航空学院均强调政治素质、英语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塑造。学生需通过年度复训、体检及熟练检查,适应行业技术迭代。选择时需结合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若追求稳定的民航运输职业,驾驶方向更具优势;若倾向于多元化通航领域或自主发展,通航方向或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