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科技学院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专业,2024年正式获批招生。该专业聚焦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领域,依托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培养具备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等方向研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专家论证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专家评审认为其课程体系科学、师资队伍合理,但也指出实验室资源紧张等短板。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该专业与新能源科学工程形成互补,前者侧重材料与器件开发,后者偏重能源利用技术,共同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课程体系以材料科学和能源工程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原理,构建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的学科框架;
-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电池设计,强化新能源器件开发能力;
- 实践创新课程通过国家级竞赛、工程实训中心实验项目,提升材料合成与器件组装的实操水平。特别设立的“新能源实验班”采用小班化教学,近两年学生在科创竞赛中获奖10余人次,体现“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特色。
师资团队由8名教师构成,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1人具有企业背景。团队研究方向覆盖动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技术、光伏系统集成等领域,与赣州本地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学院还引入江西理工大学、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专家参与教学,形成“校内导师+行业专家”协同育人模式。为弥补实验室资源不足的问题,专业依托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共享平台,整合材料成型实验室、能源系统仿真中心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就业方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 新能源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或光伏组件设计;
- 科研院所参与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攻关;
- 节能环保领域开展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化研究;
- 继续深造攻读储能材料、半导体器件等方向研究生,近两年该专业本科生读研率超过8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处于上升期,但核心研发岗位普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建议学生提前规划升学路径。
行业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征:
- 技术迭代加速,固态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材料推动产业升级;
- 跨学科融合深化,纳米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材料表征、器件优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 产业链闭环建设,从材料制备到电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重点。赣南科技学院通过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正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未来计划增设碳捕集材料、智能微电网系统等前沿课程,进一步提升专业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