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于2023年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成为浙江省独立学院中较早布局该领域的院校。该专业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学科基础,结合长三角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理论基础+技术实践+产业融合”的培养体系,旨在培养掌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数据显示,2024年该专业在浙江理科本科二批招生3人,学费为20000元/年,2025年更计划启动“AI教育先锋班”专项计划。
一、培养体系与课程结构
该专业采用分类培养机制,设置应用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双路径。前者侧重算法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为学术深造储备人才;后者依托校企联合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强化工程落地能力。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层次:
- 基础理论:包括《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推理》等;
- 技术模块:涵盖《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框架》等前沿领域;
- 实践应用:设置《智能终端应用开发》《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等产教融合课程。
这种“理论-技术-工程”递进式课程设计,与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共建项目实训平台,确保学生掌握TensorFlow、PyTorch等工具链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资源与创新实践
专业拥有29人师资团队,其中64%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双导师制教学。实验条件包括:
-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配备双目视觉检测系统;
- 智能数据分析平台集成Hadoop、Spark等大数据工具;
- 机器人工程实训中心对接工业级ROS开发环境。学生可通过3+1分段培养,前三年完成理论学习后,进入阿里云、横店集团等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近三年学生在ACM-ICPC、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7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就业前景与区域服务
专业就业方向聚焦智能应用开发与数据智能分析两大领域。约60%毕业生进入教育科技、电商平台等行业,从事AI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部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专项计划,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助力农产品质量检测。2024年该专业考研率达14%,主要升学至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学院与金华市政府共建兰溪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
从2025年招生政策看,该专业计划新增人工智能教育交叉方向,并与金华电商产业园联合开设AI直播营销实践课程,进一步强化“技术+场景”融合培养模式。这些举措表明,学院正通过持续迭代课程体系与产业对接机制,在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