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最早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方向的高职院校之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起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孵化该方向,并于2019年正式设立独立专业。该专业依托浙江省A类高水平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深度融合"1+X"双证书制度,形成集教学、实训、竞赛、就业于一体的培养体系。在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毕业生供需比持续保持在1:5,与中芯国际、杭州地铁等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专业建设基础以国家级实训平台为支撑,建有智能技术综合应用中心和工业机器人柔性智造实训室等六大实践基地,配备国内外知名品牌工业机器人30余台。这些基地不仅是教育部认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更是浙江省"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从基础编程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实践环境。课程体系采用"双轨并行"模式:
- 理论课程: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PLC控制与调试三大核心模块
- 实践环节:包含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移动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实训
师资团队通过"校企双元"结构实现优势互补,62名专任教师中包括9名教授和19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占比达11%。特别聘请海亮集团、中芯国际等企业工程师担任外聘教师,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教学团队曾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累计斩获55项奖项,其中全国一等奖超过10项,形成"以赛促教"的鲜明特色。
在职业能力认证方面,该专业创新实施"双证融通"培养方案:
- 1+X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
- 1+X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
- 中级/高级电工
- 数控操作资格这种多维度技能认证体系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也可向生产管理、设备销售等复合型岗位发展。近两年在校生创业项目中,已有企业获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印证了专业培养的创新孵化能力。
面对工业4.0时代需求,专业持续优化培养路径,重点强化数字孪生技术和机器视觉系统等前沿领域教学。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学生可系统掌握从设备装调、编程调试到智能产线运维的全流程技能,为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