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展现出鲜明的交叉学科特色,其办学定位聚焦于医学与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作为贵州省内较早布局医工结合方向的高校,该校通过智能信息工程学院这一二级教学单位,构建了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医学信息为主干学科的理工专业群。这种教育模式既响应了国家"新工科"战略,也为医疗健康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创新路径。
在专业建设层面,学院于2023年正式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将其纳入电子信息类招生目录。该专业依托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代码:101011T)的成熟培养体系,形成"医学基础+智能技术"双轨并行的课程架构。师资队伍方面,智能信息工程学院拥有40名专任教师,其中37.5%具备高级职称,95%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科研支撑体系包含9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21项专利成果,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理论转化平台。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强交叉、重实践"特点:
- 医学基础模块涵盖《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影像解剖学》等临床核心课程;
- 信息科学模块设置《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及医学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课程;
- 专业融合模块开发《智能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物联网技术》《临床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通过46门实验课程和综合性智能医学工程实践,学生能系统掌握从算法开发到医疗场景落地的完整技术链。
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具有显著优势,包括:
- 2700㎡专业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虚拟仿真平台和智能控制技术实训系统
- 校企合作基地:与甲骨文、京东研究院等企业共建数字工厂和创客空间
- 临床数据平台:共享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影像数据库和电子病历系统这种"实验室+产业端+临床端"的三维培养模式,确保学生能接触真实医疗场景中的医学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诊断系统开发。
就业导向聚焦医疗健康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毕业生主要流向:
- 医疗机构信息中心:从事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电子病历挖掘等工作
- 医疗科技企业:参与智能医疗设备研发、AI辅助诊断系统设计
- 科研院所: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前沿研究学院通过"3+1"校企联合培养(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训),近年毕业生在智能医疗仪器和健康管理平台领域的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