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在储能领域的发展以材料与新能源学院为核心,依托高效氢能转化与新型储能材料团队,形成了涵盖本硕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该校虽未单独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但通过储能技术(专业学位)的硕士培养项目,以及与材料工程、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具有产业导向的储能人才培养体系。其研究方向聚焦氢能转化、电化学储能和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呼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尤其在电力系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金属防腐蚀技术上形成独特优势。
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科技大学的储能相关专业采用"本硕贯通"模式,本科阶段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奠定学科基础,硕士阶段设置储能技术(085808)专业学位,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 氢与氢能:重点开发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与器件集成
- 能源转化与存储技术:涵盖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电力电子系统优化等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聚焦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材料研发
科研平台与技术创新
该校建有多维度科研支撑平台,形成从材料制备到器件组装的完整技术链。其核心设备包括:
- 材料制备层:配备静电纺丝机、等离子表面清洗机等,可完成纳米材料可控合成
- 器件组装层:拥有燃料电池热压机、电池过充过放防爆箱等工业级设备
- 性能表征层:配置原子力显微镜、原位红外光谱仪等尖端分析仪器团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的Pt基合金催化剂将电池寿命提升至8000小时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并应用于国家电网储能电站建设。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该校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将横向课题与课程设计深度融合。例如:
- 电力废弃物资循环利用项目:指导学生从退役电池中提取贵金属,建立经济性评估模型
- 金属腐蚀耦合机制研究:结合三峡库区环境特征,开发耐候性储能设备防护涂层这种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年均获批国家级创新项目3-5项,毕业生在中国电建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录用率超过75%。
学科交叉与未来布局
重庆科技大学正筹建储能交叉学科研究院,计划整合石油工程(全国排名第1)、机械电子工程(六星级专业)等优势学科资源,重点突破:
- 压缩空气储能:利用石油工程钻探技术开发地下储气库
- 热化学储能:结合冶金工程学科开发高温相变材料
- 智慧能源系统:依托自动化专业建设储能电站数字孪生平台这种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为构建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储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