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1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依托医学院校的独特资源,形成了"医学+社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兼具医疗卫生知识和社会工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基层社会治理与健康服务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培养体系涵盖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师资保障等多维度创新,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
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医学资源整合,将《临床医学概论》《医务社会工作》等医学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二是区域服务定位,立足川东北地区需求,重点面向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输送人才;三是产教深度融合,与南充市身心医院等20余家单位建立实践基地。这种"理论-实践-就业"贯通的培养链条,使毕业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具有独特竞争力。
课程体系采用"社会学基础+医学特色+实务技能"三维架构: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通识课程
- 医学融合模块设置《临床医学概论》《卫生法学》等交叉课程
- 实务技能模块重点开设《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实践导向课程其中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医疗纠纷调解、医患沟通技巧等实务内容。这种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通用社会工作方法的同时,具备处理医疗场景特殊需求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具有显著特色:
- 与南充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建"医务社工实训基地",开展病房陪伴、医疗救助政策咨询等真实场景训练
- 在黄水镇楠柳社区建立社区工作服务站,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治理项目
- 实施"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与医院社工部专家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数据显示,专业实践学分占比达35%,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独立开展社会工作评估与研究的能力。
师资队伍呈现"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特点。专职教师团队中60%持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40%具有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经历。柔性引进的2名博士生导师,定期开展《医疗政策与社会服务》等前沿讲座。来自省民政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名行业导师,深度参与《小组工作》《社区发展与管理》等课程教学。这种师资结构有效保障了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衔接。
发展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类领域:医疗机构从事医患关系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促进项目、公益组织运作医疗救助计划。近年就业数据显示,85%以上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系统,起薪高于区域同专业平均水平15%。对口考研方向除传统社会学领域,还可选择健康社会工作等新兴交叉学科,形成"本科-硕士-职业资格"的完整发展通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