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作为电子与信息大类下的计算机类专科专业,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该专业立足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和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覆盖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并建立国家级实训基地支撑实践教学,展现出紧跟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
在专业定位与发展路径层面,该专业以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为导向,重点聚焦互联网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两大领域。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构建起包含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数据治理、系统集成运维三大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这种设计既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又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中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智能设备应用等岗位需求。
培养体系的核心架构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 理论实践一体化:设置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
- 双证书融通机制:推行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深度学习工程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项目导向教学:依托中兴通讯ICT基地、H3C网络学院等24个实训平台
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学院创新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 技术前沿探索: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共建实验室
- 本地化部署:参与泰州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算法研发
- 产教协同创新:联合申报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
教学资源建设突出三个维度:
- 硬件层面建成国家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
- 软件层面开发沉浸式AI教学场景
- 师资层面形成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包含7名企业工程师和5名博士教师
该专业的就业生态圈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智能设备制造企业(占比38%)、数据服务公司(27%)、系统集成商(21%)三大领域,从事算法优化、数据标注、智能运维等工作。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即参与工业大模型研发项目,这种项目化培养路径使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在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学院构建了"双闭环"监控体系:
- 教学层面实施1+X证书制度考核
- 实践层面推行企业项目验收制
- 发展层面建立毕业生职业能力追踪系统
这种培养模式已显现成效,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8项,专业对口率达91%,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AI+职业教育"融合范式。随着千亿参数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化,该专业正加速向智能赋能型人才培养转型,为区域产业升级持续输送创新型技术工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