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B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该校自2020年率先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来,已构建起覆盖数据标注、算法应用、场景开发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依托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位和深厚的电子信息办学底蕴,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岗位主导、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8%以上。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
该专业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中下游的技术服务需求,重点培养AI数据服务工程师和场景应用开发工程师。相较于本科院校偏重算法研究的定位,南信院通过"3+2"分段培养项目,强化学生在机器学习应用开发、计算机视觉部署等领域的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突出工业场景适配性,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直接对接埃斯顿自动化等企业的岗位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智能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专业构建"四层递进"课程体系:
- 专业基础层:包含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等7门课程,侧重数理基础与编程能力
- 核心能力层:设置机器学习技术、计算机视觉等6门项目化课程,采用企业真实案例教学
- 拓展创新层:开发智能产品营销、嵌入式系统等跨领域选修模块
- 实践应用层: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工程中心完成累计600课时的实训
教学团队由23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领衔,其中66.7%具备华为、百度等企业实战经验,配套建设有腾讯云创新创业基地和华为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的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学校构建"龙头企业+生态圈"合作模式,与华为、埃斯顿共建9个产业学院,形成三大特色:
- 双师混编团队: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框架》等课程开发
- 项目化教学:将工业机器人调试等真实任务融入学期项目
- 认证体系贯通: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获取人工智能大数据工程师等职业认证
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学生毕业时92%达到助理工程师职级标准,近三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12项一等奖,印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
升学与就业前景
专业设置"专转本"升学通道,2022年1546名学生通过该途径升入本科。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
- AI产品运维:承担智能系统部署与维护
- 数据工程:从事数据集处理与标注
- 场景开发:参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设计
- 技术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起薪水平显著高于同类专业,智能制造类毕业生首年平均薪资达6500元/月,部分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实习即就业。随着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为学子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