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植根于千年瓷都的文化沃土,依托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与地方陶瓷产业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该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传授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经营和艺术管理等核心能力。作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课程设置深度融入陶瓷文化元素,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的产业认知。这一专业不仅承载着传承陶瓷文化的使命,更通过现代管理理念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
在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方面,该专业紧扣景德镇作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发展需求,构建了“文化+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体系。其核心特色体现为:以陶瓷文化资源产业化为导向,注重产学研融合,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对陶瓷产业链的认知。例如,学生需参与陶瓷生产线学习、可塑成型工艺实践等实训课程,并深入分析陶瓷企业案例,将管理理论与陶瓷产业实际需求结合。这种“脑手并用”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文化投资学等专业理论,又能运用现代管理工具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分层递进与多元融合特征,主要包括:
- 基础理论模块:如《管理学》《文化管理学》,奠定工商管理学科基础;
- 产业实践模块:包括《文化投资学》《陶瓷产业研究》,强化对陶瓷产业链的深度认知;
- 技术交叉模块:融合陶瓷材料科学与数字营销技术,培养复合型技能;
- 创新拓展模块: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和直播电商实践,提升产业运营能力。这种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管理学科的边界,使学生能够从文化资源评估到产品市场化全流程参与陶瓷文化产业的价值创造。
专业师资团队由跨学科背景教师构成,形成“学术研究+产业服务”的双重优势。例如,周爱平副教授聚焦公共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周员凡在文化投资与项目管理领域发表多篇核心论文,而张超博士则兼具工艺美术师身份,将艺术创作与产业研究结合。教师团队主持的省级课题和校企合作项目,如“陶瓷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这种师资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前沿同步,例如将陶瓷艺术品鉴证技术、非遗保护政策等最新实践纳入课堂。
在产学研协同机制建设上,专业依托学校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模式。典型案例包括:
- 与乐华、欧神诺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陶瓷品牌策划实战项目;
- 参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园规划,完成《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化战略研究》等课题;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如《卫生洁具轻量化技术》项目为企业年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这种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90%以上源自真实产业需求,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专业建设,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已成为推动陶瓷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该专业将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数字文化新业态研究,在传承千年窑火的同时,书写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