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理工类院校中的重要专业,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依托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下设建筑工程与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方向,拥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7.9%,教学团队中具有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者11人。实验室配置方面,建有5个专项实验室和1个测绘实践中心,配备全站仪NTS350、液压万能试验机等先进设备,为工程实践提供硬件支撑。
在培养体系构建上,专业以"厚基础、强过程、重能力"为核心,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
- 基础模块: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体系
- 技术模块:融入BIM建模、PKPM设计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应用
- 实践模块:设置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7项专项实践
- 交叉模块:将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造理念融入专业课程。这种"基础+技术+实践+创新"的四维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第八届"龙建杯"建筑BIM应用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近五年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0余人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
实践教学体系的突出特色体现在校企深度合作。专业与中国中铁四局、中建八局等30余家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实施"见习生-技术员-工程师"阶梯式培养路径。通过"真学真做"的现场教学,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近三年毕业生在央企及大型国企就业率超80%,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二十三局等。这种"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使2022届毕业生在施工测量、结构设计等岗位的适配度显著提升。
专业建设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样突出。教师团队聚焦高寒地区土木工程材料、大跨度预应力组合结构等特色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担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2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特别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研发的寒地建筑遗产修复技术已应用于齐齐哈尔市多个文物保护工程。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得课程内容始终紧跟行业前沿,如将装配式建筑技术纳入《建筑施工》课程大纲,比同类院校提前2年开设相关实训模块。
对于未来发展,该专业正在构建"智慧建造"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校企共建的建筑产业学院,引入BIM+GIS数字孪生技术实训平台,开发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智能监测教学项目。2024年新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可模拟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受力分析,使学生在安全环境下掌握工程防灾与减灾关键技术。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改革,正推动专业向"新工科"方向转型升级,为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