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的会计处理具有显著的行业特性,其核心在于募、投、管、退四大业务环节的差异化核算逻辑。根据CAS37金融工具列报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指引》,基金募集资金需根据协议条款判断属于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这对后续核算框架产生直接影响。例如,若合伙协议约定固定存续期且收益分配顺序满足“先本后利”原则,可能触发金融负债分类,但满足清算时按净资产比例分配等条件的份额仍可列报为权益。以下从关键环节展开具体会计分录的解析。
在募资阶段,出资人(包括GP和LP)的投入需区分权益或负债属性。假设基金满足权益工具列报条件,接收出资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基金/合伙人资本——GP或LP名称
若协议中存在固定收益率或退出时间条款,则需按金融负债处理,通过交易性金融负债或其他金融负债科目核算。例如,LP出资若被认定为债务性融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LP份额
投资阶段涉及资产配置的核算。以股票投资为例,二级市场买入时需同步记录交易费用和证券清算款:
借:股票投资——成本
交易费用
贷:证券清算款
应付交易费用
完成资金划转后需结转清算款:
借:结算备付金
贷:证券清算款
对于公允价值变动,需每月计提调整:
借:股票投资——估值增值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退出时,卖出股票需冲销成本及增值部分,并将累计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借:证券清算款
交易费用
贷:股票投资——成本
股票投资——估值增值
应付交易费用
投资收益——股票投资收益
管理阶段的费用核算需关注分层支付结构。例如,管理人报酬和托管费通常按基金净值比例计提:
借:管理人报酬
托管费
贷:应付管理人报酬
应付托管费
实际支付时:
借:应付管理人报酬
应付托管费
贷:银行存款
对于LP和GP的收益分配,需根据合伙协议约定的顺序处理。典型分配流程为:
- 向LP返还本金;
- 向GP返还本金;
- 分配LP门槛收益;
- 分配GP门槛收益;
- 剩余收益按二八比例分配。
退出阶段需处理投资收益的最终确认。以股权退出为例,若通过转让实现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投资收益——股权退出收益
同时需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股权退出收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金融工具分类直接影响损益确认路径。若基金被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所有估值波动直接反映在利润表;若选择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则退出时需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入留存收益。此外,损益平准金科目用于平衡基金份额持有人申购赎回导致的未实现损益变动,确保单位净值计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