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自2019年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聚焦自治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通过特色化课程体系与深度产教融合,为区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依托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群建设,形成了“核心课程+实践平台+校企协同”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在师资结构、实训资源、竞赛成果等方面展现独特优势,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领域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
一、专业定位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
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对应的紧缺型专业,该专业瞄准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需求,重点培养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集成与维护等核心岗位能力。专业建设充分融入自治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动态调整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留蒙就业比例达91.74%,有效支撑了地方产业发展。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优势突出
专业拥有8个校内实训室,包含工业机器人本体操作区、PLC控制系统实训区、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模块,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师资团队中:
- 双师型教师占比100%
-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0%
- 70%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 80%教师具备企业实战经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团队通过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共建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将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离线编程与仿真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课堂与车间的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体系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专业采用“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综合应用”的三阶培养路径,核心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特征:
- 模块化课程设计:将电工技术、液压传动等基础课程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专项课程有机衔接
- 虚实融合实训体系:包括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虚拟仿真)与现场编程调试(实体操作)的交替训练
- 项目化教学载体:以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真实项目驱动学习,例如通过智能差压变送器组态与校验等技术比武提升实战能力
特别设置的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课程,采用企业真实故障案例库,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特色在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中获得验证——专业团队曾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两次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四、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通过久泰工匠班等订单培养模式,专业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 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安装标准等岗位规范融入教学
- 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等真实生产性实训
- 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技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技术攻关项目
这种“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毕业前即掌握工业机器人售后技术服务、自动化生产线运维等实战技能,近年毕业生在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五、未来发展聚焦数智化转型
随着学校入选自治区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单位,专业正加速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化工安全教育VR中心、开发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教学系统,突破传统实训中设备损耗大、高危场景难再现等瓶颈。同时,依托内蒙古智慧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专业将进一步深化与300余家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工业机器人智能运维、工业互联网集成等方向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