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其北方地区唯一海洋特色高校的定位,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交叉优势。该专业以海洋产业需求为导向,将数据科学理论与海洋场景深度融合,通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构建起覆盖数据采集、分析到应用的完整培养体系。在2023年辽宁省本科批招生中,物理类考生占比100%,选考科目要求"物理+不限",显示出其理工融合的鲜明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特别是在海洋牧场、航运物流等领域的数据应用场景开发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主导的海洋环境要素数据产品已实现国内首例市场化交易。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专业设置包含三个特色模块:
- 海洋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涉及水下机器人、海洋传感器网络等硬件系统
- 海洋大数据分析算法,重点开发针对海水温度、洋流运动等特殊场景的预测模型
- 智慧渔业应用开发,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水产养殖监测与灾害预警这种课程结构打破传统数据科学边界,创新性地将海洋科学基础理论与分布式计算框架相结合,例如在《海洋遥感数据处理》课程中,学生需要运用Spark平台处理超4000万站次的海洋观测数据。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四级进阶机制展开:
- 基础实验:依托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数据清洗、可视化等基础操作
- 项目实训:参与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建设,接触真实海洋产业数据
- 竞赛锤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竞赛,2023年获东北赛区二等奖
- 产业对接:与大连智慧渔业集团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水下机器人测试等联合研发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第七届"长风杯"竞赛中,能够运用LSTM神经网络精准预测渤海湾赤潮发生概率,展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
在科研创新体系中,专业构建了"数据要素全流程开发"机制。以入选国家示范场景的海洋牧场项目为例,其技术路径包括:数据确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权属认证合规审查:建立涉海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涵盖渔政、边防等7个部门数据产品封装:将海洋环境要素转化为标准化API接口交易验证:在大连数据交易平台完成首单500万元级数据产品交割这种创新机制使学生能深度参与海洋数据资源图谱构建,掌握从原始数据到商业产品的转化链条,2023届毕业生在智慧海洋科技创新大赛中开发的贝类养殖决策系统已实际部署于獐子岛集团。
职业发展通道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数据显示:
- 35%毕业生进入涉海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环境监测、航运大数据分析
- 28%攻读人工智能、海洋技术等方向研究生,2024届保研至同济大学等高校
- 22%参与智慧海洋创业项目,依托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孵化科技企业
- 15%服务于政府海洋管理部门,从事数据治理与政策研究这种就业结构印证了专业"用信息赋能海洋"的培养理念,特别是在国家推进海洋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掌握海洋特征数据建模能力的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紧缺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