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学校与华南理工大学的联合师资力量,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形成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新工科复合型精英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与实验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框架,2023年投入超132万元的物联网基础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撑。以下从培养体系、实践平台、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面,专业强调创新应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塑造。核心课程设置围绕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技术展开,包含数据结构与算法(支撑系统开发基础)、RFID原理及应用(实现物体标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硬件控制核心)等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企业项目实践和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通过真实项目开发流程训练,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中明确五年内需具备项目经理或技术骨干的岗位胜任力。
产教融合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2024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泰迪智能科技建立的深度合作,形成“企业参观+项目实训+岗位解析”的三维培养模式。例如在见习活动中,企业通过大数据教学沙盘演练展示项目开发全流程,并剖析行业薪酬变化趋势与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对人才需求的影响。这种合作不仅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还推动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例如新增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基础等前沿课程。
硬件设施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阳江校区已建成包含物联网感知教学实验平台(45台,单价1.52万元)、虚拟仿真教学平台(41套,单价9500元)的先进实验室。配套的综合布线系统和嵌入式开发工具支持学生完成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云端服务的完整项目开发。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比53%,研究领域覆盖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安全等方向,为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提供指导。
就业方向上,专业依托大湾区智能制造与海洋经济产业布局,毕业生可在智能硬件开发、工业物联网系统集成、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发展。2024年校企合作活动中,企业方明确提出创新精神与实战能力是人才选拔的核心指标,而专业设置的Web开发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课程正契合产业升级需求。数据显示,该校区2025届计算机类毕业生规模达676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