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是该校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联合打造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依托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该专业以林毅夫教授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国本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与科研模式。其培养方案融合了动态调整机制、小班化教学和学术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成长路径。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理念,构建了三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夯实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二是经济学专业课程,覆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内容,并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等特色课程;三是选修课,包含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结构空间经济学等细分领域。课程注重将结构差异性与内生性融入教学,例如在环境经济学领域,引导学生从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特点出发,探索可持续治理路径。
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加权成绩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流,未达标者可转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常规专业,形成竞争与激励机制;其二,依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的学术资源,邀请赵秋运等研究员深度参与教学,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强化理论溯源与实践应用;其三,实施“知成一体”理念,设置智库实践、田野调查等环节,例如在贵州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案例研究,推动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教师团队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经验。例如,黄海燕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罗美副教授在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发表多篇核心论文;杜雪莲教授则从生态经济视角研究长江流域环境问题。此外,实验班学生还可获得北京大学导师的联合指导,形成“双导师制”支持体系。这种配置确保了教学既扎根本土实践,又对接国际前沿。
该专业在学术资源与平台上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与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交换生机制,优秀学生可公费赴双一流院校交流;另一方面,通过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获取全球案例库、政策数据库等资源。例如,2024级实验班学生曾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山地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凸显了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从课堂学习到全球治理实践的全链条成长通道。
在就业与发展层面,毕业生可选择的路径包括:攻读新结构经济学相关领域研究生,参与地方政府生态补偿政策设计,或在跨国企业从事绿色投资评估。数据显示,近年该专业毕业生进入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等机构的比例显著提升。这种多元出口得益于专业对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以及EMI全英文教学模式打下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