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0年以专科层次起步,2010年升格为本科,现已成为自治区一流专业。该专业设置软件工程、云计算和计算机教育三个方向,年招生规模为100至150人,现有在校本科生436名。其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与计算机系统相关理论,兼具蒙汉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立体化培养。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方向特色,例如与北京东方智业共建云计算实训室,与上海中标软件合作建立蒙古文软件推广基地。核心课程涵盖程序设计基础(院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形成从底层硬件到软件开发的完整知识链。课程设计强调数字化和模块化思维,并融入蒙古文信息处理特色方向,支撑学生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中的独特竞争力。
实践资源与科研支撑
实践教学环境包含6个专业实验室、9个微机室及7个校外实习基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平台如国家研究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持。近年来,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如蒙古文网站管理系统,获资300万元)及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开发了10余套软件系统和3套语料库。学生可通过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等校企项目接触前沿技术,提升实战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
专业现有18名专任教师,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61%,硕士以上学位占比50%,并拥有自治区教学名师和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教学团队。教师团队在蒙古语有声资源库建设等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果,发表56篇论文(含5篇EI检索),获4项专利与软著。这种“学术+产业”双轨并行的师资结构,确保了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就业前景与区域贡献
根据2023届就业报告,该专业毕业生86.46%选择留在内蒙古,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校企合作方向(如云计算)的毕业生因具备企业实战技能,就业竞争力突出。薪资数据显示,应届生平均工资达54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发展路径涵盖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及教育领域。此外,专业通过蒙古文信息化项目深度参与民族地区数字化进程,形成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