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旅游+教育”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管理学、教育学与旅游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了涵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文旅企业运营、职业院校教学等多维度的培养体系。通过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夯实基础,结合智慧文旅规划开发等前沿实践课程提升应用能力,学生不仅掌握行业规范与技能,更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为旅游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与职业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三个方向:一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类,如西方经济学、旅游消费者行为;二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如教育基础、课程与教学论;三是旅游行业应用类,如旅行社管理与实务、现代酒店管理。此外,特色课程如智慧旅行社开发管理引入大数据与新媒体技术,通过项目制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旅游直播、文化传播等真实案例。这种课程结构既强化了学生的管理思维与教育能力,又通过模块化训练提升其在旅游策划、营销等领域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经济管理学院创新性地推出“经管济宁行”实践项目,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深入济宁11个县区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与旅游直播。例如,通过走访革命纪念馆、制作短视频并在抖音平台传播,学生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相关作品被济宁文旅等官方账号转发,形成“学习-实践-社会服务”闭环。同时,专业与首旅建国集团、少林寺风景名胜区等20余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在酒店管理、景区规划等岗位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对接。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进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文旅企业,从事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二是在中高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发挥教育专长;三是通过考研进入旅游管理、教育学等领域深造。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旅游培训咨询领域的竞争力,例如通过旅游教学论课程模拟职业教学场景,使学生具备开发培训课程、设计研学项目的能力。这种“管理+教育+技术”的复合能力,使毕业生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中更具优势。
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强调“双素质”,即既掌握旅游服务技能,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构建了“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校企合作”的立体化实践体系;三是紧跟行业趋势,开设智慧文旅、数字化营销等创新课程。例如,在《景区规划》课程中,学生需完成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景区设计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出既能适应传统旅游业需求、又能引领行业创新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