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的公共艺术专业以服务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为核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自2020年开办以来,依托学校地处川西民族走廊的地缘优势,聚焦藏羌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需求,形成了“跨文化、能动手、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一体一线两融入三支点”模式,即项目化教学主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结合产教融合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团队三大支撑,培养具备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创意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多维能力导向的模块化结构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核心模块:
- 公共艺术本体课程,如《公共艺术概论》《公共雕塑》《公共壁画》,夯实理论基础;
- 技术实践课程,包括《数码图形处理》《三维软件设计》《模型制作与木工工艺》,强化数字化与手工技艺结合能力;
- 文化创新课程,以《藏族祥巴》《羌族传统图案设计》等本土化课程为载体,推动民族艺术当代转化。
课程体系强调“一贯穿、两强化、三融合”,即美育贯穿全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化,校地合作、学科交叉、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二、教学特色:非遗美育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
专业深度践行“非遗三进”策略(进校园、进景区、进乡建),构建了独特的实践教学链条。例如,在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开展艺术乡建项目,学生参与公共景观设计、民俗壁画创作,成果被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同时,通过“春华秋实”品牌活动,组织学生为阿坝州景区设计导视系统、文化墙,将课堂作业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成果。这种“做中学”模式使超过90%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完成真实项目实践。
三、资源支撑:双师型团队与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35.22%,并聘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教学硬件方面,建有7000平方米的专业实训中心,包含材料工艺实验室、数字艺术工坊等11个特色空间,设备总值逾千万。校外合作方面,与阿坝州社科联共建“藏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科普基地”,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校内创作-校外落地”的闭环培养机制。
四、成果转化:从学科竞赛到社会服务
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奖200余项,其中《爱婴列车》公益项目获省级金奖。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约15%进入民族地区文旅部门,30%任职于设计机构,典型案例包括参与九寨沟景区公共艺术装置设计、松潘古城文化墙绘制等。科研方面,教师团队发表非遗相关论文210篇,获国家专利44项,开发的《羌绣数字化保护系统》等成果直接应用于地方产业升级。
五、发展前瞻:构建区域美育生态圈
专业正探索“校地共生”发展路径,计划三年内实现阿坝州13个县市美育服务全覆盖。通过“艺术+科技”课程改革,增设《数字公共艺术》《虚拟空间设计》等前沿课程,应对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同时深化“川港澳台教育交流基地”功能,以非遗工作坊为载体,促进跨文化对话,推动藏羌艺术走向国际。这些举措将持续强化专业在民族地区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