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的时尚传播专业以“懂时尚+擅创意+会传播+强应用”为培养目标,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构建了跨学科、复合型的新文科教育体系。该专业通过非遗文化活化、AI技术赋能和校企协同育人等创新模式,将传统技艺与当代时尚深度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生态。其课程体系覆盖从时尚品牌营销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同时以“声、形、体、表”四维实践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为上海“四大品牌”战略输送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模式:打通课堂与产业的实践链条
- 校企合作矩阵:与耀语传媒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时尚品牌与非遗传承》等课程,通过真实项目如“时尚非遗秀”将学生作品推向市场。例如,学生在非遗市集中设计融合彝族银饰与AI生成纹样的服饰,并参与走秀策划与执行,实现从创意到商业落地的全流程实践。
- 职业能力培养:耀语传媒通过“声、形、体、表”四大模块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形体训练结合非遗元素仪态设计,镜头表现课程引入动态遮罩与三维图层特效技术,使学生掌握影视化传播的核心技能。
- 岗位对接机制:组织学生参访企业部门,由视觉部、人事部分析主播艺人、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需求,并通过《危机公关与处理》《时尚新媒体运营》等课程针对性强化职业竞争力。
二、非遗文化创新:传统技艺的数字化重构路径
- 技术赋能设计:在“非遗+AI”实践中,学生运用AI Agent技术优化图形流,例如将剪纸图案通过算法生成动态纹理,再结合女书字符进行数字化刺绣,形成兼具传统美学与科技感的作品。2025年“识见·融通·成长”展演秀中,22级学生创作的扎染漆扇与侗族建筑元素服饰,即通过智能工具实现纹样迭代效率提升40%。
- 场景化传播:课程以“时尚短片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为载体,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如《影视特效制作》课程要求学生使用Premiere Pro与达芬奇调色系统,将捶草印花技艺制作过程转化为交互式VR内容,强化非遗的当代叙事力。
- 跨文化表达:通过中法艺术联展“明日有期”等项目,学生参与策展与数字艺术创作。例如在罗奇堡家居展厅中,将古希腊雕塑与巴黎奥运视觉元素结合,运用阿里云AI技术生成动态赛事场景,探索文化符号的全球化转译。
三、学科生态构建:多维支撑人才培养体系
- 课程模块创新:专业设置“时尚传播策划”与“珠宝鉴定与鉴赏”交叉课程,形成“传播理论+时尚产业+技术工具”的三维知识结构。选修课采用“2+X”模式,如《时尚流行趋势》与《时尚新媒体运营》形成数据分析与内容运营的能力互补。
- 国际化资源整合:与英国、韩国高校建立“3+1”双学位项目,引入Gilles Deleuze差异哲学等理论课程。同时,邀请北京冬奥视效导演熊超等业界专家开展工作坊,深化学生对超现实主义影像语言的理解。
- 学术竞争力提升:专业在2024年校友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位,获评“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其“非遗数字化传播”课题获上海市教委重点立项,相关成果已应用于临港新片区文化地标建设。
该专业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技术工具赋能—产业场景落地”的闭环,不仅重塑了非遗传承范式,更成为上海文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未来,随着元宇宙与生成式AI技术的深化应用,时尚传播的教育创新或将引领新一轮文化消费变革。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