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研究生院(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作为我国航空领域的重要科研与教育机构,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飞行控制、惯性导航和综合制导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该院依托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部级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的多学科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量航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模式融合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独特的成长路径。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618所研究生院以导航、制导与控制和精密仪器及机械为核心学科,设有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科布局横向覆盖军用与民用飞行器,纵向贯穿系统设计、零部件研发到制造装配全链条。依托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防重大基础研究、型号计划及国际合作项目,近五年累计科研项目达4000余项。此外,该院在民用航空领域积极拓展,参与航空产品维修与地面测试设备研制,形成了“生产一代、改进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科研谱系。
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
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基地”模式:
- 第一年集中学习:学生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完成基础课程,零距离接触院士、国家级专家及双一流高校名师;
- 第二年起科研实践:返回研究所参与型号总师主导的课题,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开展论文研究与技术攻关。
导师团队由型号总师、学科带头人及国家级专家组成,其中博导占比达90%以上,包括17位院士和12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这种“双导师制”既强化理论深度,又确保科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资源保障与职业发展
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六险二金、单人公寓及自助餐等福利,初期硕士毕业生月薪约4000-5000元,年终奖与补贴合计可达2-3万元。学术表现优异者可获推免生奖学金、综合学业奖学金及海外深造机会。就业方面,毕业生100%进入航空系统,80%以上服务于航空科研院所,成长为技术骨干或高级管理人才,代表性人物包括焦裕松、李建榕等型号总师与行业领军者。职业路径清晰,多数毕业生在国产装备研发、型号改进等领域成为核心力量。
国际合作与学术生态
研究院与美、英、德等国的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攻关。学术活动涵盖航空特色课程、国防大家讲座及跨学科竞赛,同时通过主题党日、社团活动等营造“航空报国”文化氛围。这种开放性与专业性并重的生态,使学生既能掌握前沿技术,又能培养全球化视野与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