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自2020年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来,通过"智能+海事"的办学定位,在临港新片区这片科技创新热土上构建起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信息工程学院与智能实验室群,该校将港航物流底色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形成涵盖智能船舶、海洋大数据等特色方向的多维培养架构。在产教融合战略驱动下,其科研成果已延伸至智能港口调度、水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为海洋强国建设输送兼具AI技术能力和行业洞察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建设方面,该校构建了"1+2+X"课程体系:1年大类通识培养夯实数理基础,2年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智能算法与系统开发,X项特色实践项目深度对接海事场景。学生需完成智能船舶信息与海洋物联网课程综合实践等特色课程,在航运物流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等平台进行项目实操。这种培养模式使首届35名本科生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即接触智能调度算法优化、水下通信网络构建等真实产业课题。
科研创新体系以"两纵三横"为架构:纵向深耕智能信息处理与海洋互联网基础理论,横向打通智能港口、智慧船舶与海洋大数据应用场景。以周日贵教授团队为例,其将量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优化,研发的智能分拣系统已服务临港多家企业。张青雷教授团队开发的港航装备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多机械臂协同装配试验平台实现造船工艺优化,相关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教融合机制呈现"三链协同"特征:通过政策链对接临港新片区产业规划,创新链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人才链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校企共建的智能信息处理与量子智能计算研究中心已承接30余项横向课题,与三一重工合作开发的动臂焊接数字孪生系统提升生产效率15%。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级项目研发,在LNG船用薄膜型围护系统传热机理研究等国家级项目中承担算法优化任务。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革新,该校率先构建海事超级智能体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智能化重构。该平台通过知识图谱自动构建技术对2.3TB海事专业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支持师生按需调用智能航运数据库与海洋法规知识库。2025年接入的DeepSeek R1大模型为教学注入新动能,其开发的AI学伴系统可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在智能出题、文献综述辅助等功能中应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40%。
在服务国家战略层面,该校聚焦"海洋互联网"理论体系建设。王晓峰教授团队开发的海洋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已部署于东海油气平台,实现污染预警准确率98.6%。冯嘉礼教授提出的属性论智能模拟方法,为水下机器人自主决策提供新范式。这些成果支撑着学校在智能海运、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持续突破,其航运大数据实验室年均为行业输送20项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成效体现在"四维能力"塑造: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学科竞赛培育创新思维,借助国际联合实验室拓展全球视野,结合思政课程厚植海洋强国情怀。首届毕业生中,85%参与过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实践,研发的智能集装箱调度算法已应用于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这种将行业需求前置到培养环节的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船舶控制系统开发等领域展现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