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创新的完整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平台优势,精准对接珠海“产业第一”战略,形成了覆盖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智能装备等领域的课程群。通过与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学生既能掌握Python编程、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又能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实现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专业建设与课程特色方面,该专业强调“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技术课程。例如,通过“树人馆”思政教学体验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课程体系设置呈现三大特征:
- 模块化课程结构(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
- 分层递进实践体系(认知实践→单项技能→综合项目)
- 动态更新机制(每年更新30%课程内容紧跟技术前沿)
这种设计确保学生既能夯实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理论基础,又能通过智能机器人开发等实践项目提升工程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级竞赛驱动”模式激发创新活力。校内的珠澳大学生创业谷与AIoT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研发环境,而校外则依托金湾智造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近三年学生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4项一等奖,其自主研发的“废旧电子产品芯片质检系统”运用百度飞桨框架实现智能分拣,荣获国家级科普创新大赛奖项。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使超过80%毕业生获得“1+X”职业技能证书,形成“课内打基础、竞赛练能力、证书验水平”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创新“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开发工业机器人调试等4套实训资源
- 珠海泰坦新动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聚焦新能源装备维护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合澳门科技大学推进多模态感知学习系统研发
- 金湾区政府共建产学研基地,年均输送200名技术骨干
这种深度合作不仅使专业群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更推动教师团队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取得119项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
师资建设与科研创新呈现“双师双能”特色,34%教师具有“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主持开发了珠海市首个AIoT工程技术平台。通过“联学联研”机制,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澳门科技大学的感知学习系统研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智能家居控制模块等教学案例。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比例提升至75%,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