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依托其百年办学底蕴和农工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深度融合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模块化课程和校企合作平台,培养能在城乡建设、室内设计、景观规划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体系强调创新思维与设计实践的平衡,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服务城乡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项目策划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核心课程涵盖建筑设计方法学、展示与公共艺术设计、城乡环境设计等方向,注重从基础理论到行业实践的递进式学习。特色课程如设计软件表达和模型制作强化了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力,而灯光与照明设计、软装设计等细分领域课程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二、教学模式创新
- “3+1”模块化教学:
将课程分为住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城乡景观设计三大模块,结合第四年的实践项目,形成“理论-实训-实战”的进阶路径。 - 多导师工作室制:
打破传统课堂壁垒,引入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例如香凝建造平台整合20余家校友企业资源,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教学。 - AI与国际化融合:
教学体系中植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并通过与马来西亚、英国等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实践平台与竞赛成果
专业建有环艺NID工作室和广东省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年均承接社会项目30余项。学生作品在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等赛事中屡获佳绩,2025年数据显示,近三年获奖作品达200余项。例如2024年“印迹乡村”设计大赛中,团队凭借生态村落改造方案斩获国家级二等奖。
四、就业方向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专业设计公司(占比45%)、城乡规划部门(30%)及教育机构(15%),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部分学生通过艺术硕士项目进入仲恺本校或伦敦艺术大学等高校深造,研究方向延伸至农业景观设计、生态空间改造等交叉领域。校企合作单位如广东集美设计工程公司每年提供50+实习岗位,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该专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传承何香凝“扶助农工”精神的同时,持续探索设计服务社会的创新路径。其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使学生在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