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自1978年成立基础医学教学部以来,经过46年的发展,已形成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学院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基础医学连续四年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这种学科布局既注重传统医学基础学科的深耕,又强化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该专业采用"厚基础+强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核心课程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15门主干课程,同时设置PBL教学和医学实验动物学等实践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院拥有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配套5个科研平台,其中免疫学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硬件设施使理论教学与科研训练形成闭环。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科研经费累计突破2900万元。学院推行"导师制+项目制",本科生可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双创项目85项,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等赛事中斩获金奖等50余项奖项。这种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引育并举"策略。现有教职工226人中,高级职称103人,博士69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等高端人才。学院实施"青蓝工程",通过省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平台,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体系。这种师资结构不仅保障了教学质量,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术指导网络。
就业导向突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毕业生主要流向医药院校、医学研究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三大领域,从事医学教育、科研或技术研发工作。学院与四川省肿瘤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建立实习通道,近年更拓展到基因检测、医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这种就业布局既传承基础医学的学科本质,又顺应健康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