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科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自2010年开设以来,始终以培养兼具生物学与医学交叉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为四年制本科理学学士,现有在校生260人,累计毕业生310人,其核心教学理念强调“厚基础,重融合,强能力,求创新”,致力于通过生物学、基础医学与生物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生命大健康”产业需求的能力。2024届学生考研录取率达44.9%,近半数进入985院校,印证了其教学成果的显著成效。
在教学资源方面,专业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先进的实验平台。专任教师团队中,88.2%拥有博士学位,41.2%为高级职称,包含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多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实验平台建设投入逾千万元,配备微滴式数字PCR、流式细胞仪等尖端设备,并与生物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张俊杰副教授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16篇,何天生教授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性学术竞赛中斩获金奖,展现了师资的科研实力与教学指导能力。
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紧密围绕生物医药领域需求设计。主干学科包括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生物技术,课程设置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攻读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研究生,或进入科研院所、生物科技公司从事研发、管理等工作。例如,校友陈丽伟现任浙江亚瑟医药注册经理,主导多个仿制药上市项目;邹海林博士在读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发表SCI论文12篇,体现了专业对学术与产业人才的双向输送能力。
专业的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除升学深造外,毕业生主要流向医院、生物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整体就业率近90%。这一成绩得益于专业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布局,例如在“生物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领域强化技术实训,使学生掌握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产业关键技术。此外,通过创新创业课题指导与竞赛参与(如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学生得以积累实战经验,提升竞争力。
从学科发展与社会价值角度看,该专业聚焦“医学与生物学交叉”特色,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结合。教师团队在先天免疫机制、慢性炎症与肿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Death Differ等高水平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超95,为教学注入前沿视角。校友寄语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科研态度,与“挑战与希望兼具”的职业展望,进一步凸显了专业培养的长期价值。对有志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而言,这一专业既是攀登学术高峰的阶梯,也是投身健康产业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