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自2008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以来,通过16年的发展,形成了涵盖本科与硕士层次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为理念,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3中心1基地1孔院”立体化办学格局,2019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硕士点于2021年设立,目前已招收两届研究生,培养方向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华文教育及跨文化交际三大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三重支撑
- 多维度平台构建
依托教育部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形成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协同网络。其中,汉语云实验室与中华才艺实训中心作为特色实验室,通过VR技术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展示的深度融合。 - 双语课程体系
硕士培养设置双语教学模块,核心课程如《第二语言习得(双语)》、《中华文化与传播(双语)》采用中英文授课,拓展课程包含《区域与国别汉语国际教育专题(巴基斯坦)》等特色方向,强化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 海外实训网络
建有12个校企联合基地和2个海外基地,学生可参与印尼华文师资培训、葡萄牙文化大乐园等国际项目,近五年累计派出30余名研究生赴巴基斯坦、泰国开展教学实践。
课程体系的四个创新维度
- 理论实践融合
学位核心课程涵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等方法论课程,实践类课程占比达35%,要求完成500小时教学实习。 - 区域特色渗透
在专业拓展课中设置巴基斯坦国别研究、客家文化传播等模块,依托省级课题《江西方言保护》研究成果开发本土化教材。 - 科研反哺教学
导师团队近五年承担3项国家社科基金、26项省级课题,将《汉语国际教育偏误分析》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库。 - 数字技术赋能
开发“VR+红色文化”教学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现苏区精神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教学,该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师资队伍的跨学科优势
14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28.6%、博士学历占比35.7%,形成语言学、文学、教育学交叉的导师团队:
- 邓晓宇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客家文化外宣翻译》,构建方言保护与传播的理论框架
- 曾繁健教授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完成《英诗中国形象研究》,开创跨文化形象学新领域
- 李火秀博士基于印尼华文教育调研,开发《东南亚华语文教育研究》特色课程
同时引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优实中文在线等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形成“学术+行业”双导师制。
人才培养的多元出口
近三年毕业生呈现四大发展方向:
-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35%进入海外孔子学院任教,覆盖巴基斯坦、泰国等9个国家
- 基础教育领域:28%考取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编制,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98%
- 学术深造路径:15%考入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 公共服务岗位:22%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外事、文化部门
特别在竞赛领域表现突出,学生团队六次获得全国国际中文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其中《阳明文化双语教学方案》被纳入教育部国别研究案例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