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该专业依托商学院的学科优势,通过“一会+一赛+六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覆盖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完整生态链。自2004年设立以来,专业已培养近千名毕业生,其最低录取分数线在河北等省份物理类达452分、历史类达452分,显示出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建设等维度解析其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核心+特色”的模块化设计,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为理论根基,重点打造《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四大模块,同时融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如《商业大数据分析》《Python编程》等课程,培养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课程实施中注重思政融合,《劳动关系管理》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实践教学构建了“三层次递进式”培养体系:
- 校内仿真训练: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智能仿真与竞赛对抗平台”,开展薪酬设计、人才测评等模拟实训;
- 校企协同育人:与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路演联合培养;
- 学科竞赛驱动:学生团队曾获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机制。
师资团队由南粤优秀教师领衔,包含21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其中博士及博士后占比13%。专业带头人贺冬怡副教授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被列为核心课程教材,团队近三年主持省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SSCI论文12篇。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聘请产业园运营总监翟晓瑞等30余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实现课堂教学与产业前沿的实时对接。
就业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优势:其一,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78%,主要任职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其二,“勇往职前城院之星”品牌活动累计为400余家企业输送人才;其三,专业与东莞人社局共建人才素质提升平台,学生在产业园参与真实项目运营,近三年实习转正率超60%。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较广东省同类院校高出15%。
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专业建立了“PDCA循环”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学生评教系统收集课堂反馈,运用KPI考核评估教学成效,定期组织企业满意度调研优化培养方案。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课程内容更新周期缩短至2年,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