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动物医学(兽医)专业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重点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2009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16年正式更名为现名。该专业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教学团队,构建了涵盖动物疾病诊疗、疫病防控、兽药研发的完整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执业兽医师资格认证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甘肃省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其教学成果在区域畜牧业发展中具有显著示范效应,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该专业源于1952年甘肃省畜牧学校的兽医学科,历经中兽医专业增设(1960年)、兽医卫生防疫检验专业转型(1986年)等关键节点,最终形成以动物医学为核心的现代专业群。2019年入选甘肃省职业院校骨干专业,2024年获批省级党建培育创建单位,印证其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专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超2000万元,用于建设显微成像系统、细菌自动鉴定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打造出西北地区领先的动物医学实训基地。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聚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模块:
- 核心理论课程: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病理与药理、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
- 实践技能课程:动物外科手术、疫病防控技术、兽医卫生检验、中兽医学
- 创新拓展课程:兽药管理、兽医公共卫生、动物影像诊断技术
特别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28个专业实训室覆盖从解剖操作到兽药生产的全流程训练。独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26人获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典型案例包括使用消化道内窥镜模拟临床诊疗、通过酶标检测仪开展疫病监测等实践项目。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教学团队由38名专兼职教师构成,其中博士3人、硕士23人,高级职称占比达58%。团队拥有:
- 国家级荣誉称号:1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
- 省级技术平台:中兽药开发与应用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
- 科研成果转化:主持地厅级项目26项,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4项,发表论文400余篇
特别在中兽医药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开发的中药加工实验室与标本馆收藏2300余件教学标本,支撑《兽医中药学》《动物普通病防治技术》等特色课程建设。教师团队主编教材20余部,其中6项成果获甘肃省教育教学优秀奖。
校企合作与就业前景
专业与新希望六和、牧原集团、圣牧高科等5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 定向培养班:设立“中粮班”“傲农班”等企业冠名班级
- 实习就业直通:毕业生可进入合作企业担任技术员、检测师等岗位
- 创业支持体系:优秀案例包括自主创办动物医院的院长(年收入超30万元)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传统领域:动物医院诊疗(占比35%)、养殖场疫病防控(28%)
- 新兴领域:兽药检测(18%)、宠物医疗(12%)、公共卫生管理(7%)
- 升学通道:年均15%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进入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深造
数据显示,毕业生三年内职位晋升率达63%,典型代表如北京东兴动物医院分院院长舒朝景、晓鸣农牧事业部总经理王立海等,印证专业培养的岗位适应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社会服务与专业影响
依托动物医院和兽医实训中心,专业团队年均开展社会服务200余次,涵盖:
- 基层养殖户技术培训
- 动物疫病免费筛查
- 兽药残留快速检测
- 人畜共患病防控宣传
在2023年甘肃省口蹄疫防控行动中,师生团队完成3.2万份样本检测,准确率达99.6%,获省农业农村厅表彰。这种“教学-实践-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使专业成为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