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作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承载着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该专业立足北部湾及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船舶电子电气产业链,构建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的跨学科培养体系。通过深度融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要求,形成了"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能胜任船舶设备研发、检测维护、生产管理等全链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缓解了我国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以船舶电气工程为基础,突出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覆盖模拟/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船舶电站等核心理论,同时融入工业控制网络、PLC控制实训等实践模块。主干学科横跨机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形成"电气为基、电子为翼、控制为核"的三维知识架构。这种设计使学生在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导航设备等传统领域技术的同时,能够应对智能船舶、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挑战。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阶梯式"培养模式:
- 认知实习阶段通过电子制作、设备维护等基础训练夯实动手能力
- 专业实训阶段依托电机拖动、PLC控制等模块深化技术应用
- 企业实践阶段在船舶修造企业完成真实场景下的设备调试与故障诊断
- 毕业设计环节要求综合运用GMDSS系统维护、船舶网络管理等技术解决工程问题。这种"四阶递进"的实践体系,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国际公约认证的岗位胜任力。
能力培养强调复合型素质塑造,毕业生需同时具备:
- 技术应用能力:能完成船舶电站调试、机舱控制系统维护等复杂操作
- 管理协调能力:掌握生产组织、质量检测等全流程管理技能
- 持续发展能力:跟踪智能船舶、新能源动力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注重外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外文技术资料,满足国际航运企业的用人需求。
就业方向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85%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广西、广东及沿海地区的船舶运输业、修造企业和港口管理单位。典型岗位包括:
- 船舶电子设备研发工程师
- 航运企业机电管理专员
- 海事局技术监督员
- 港口电气系统运维师
-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这种定向输出模式,有效支撑了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西江黄金水道等国家战略项目建设。
专业建设成果在2024年软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彰显其区域引领力。通过与中国-东盟北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合作,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未来将重点发展船舶智能感知、新能源动力控制等方向,推动专业建设与海洋强国战略深度对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