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立足地方教育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7年起成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教育学院资源,形成了"校地合作、全程实践"的育人模式,与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协同育人关系。通过OBE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师德师风与保教能力双重培养目标,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高达99%,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其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聚焦0-6岁托育一体化师资培养,强调科学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培养方案从师德规范到沟通合作八个维度分解毕业要求,构建起包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五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由72名专职教师组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团队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3项,并与60余名幼儿园骨干教师组建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形成"双师型"教学力量。
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理论实践一体化:核心课程涵盖《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理论模块,配套幼儿园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等实操课程
- 艺术技能进阶化:声乐、钢琴、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贯穿四年,设置早期教育指导师实训室等9类专项实训空间
- 教学情境真实化:开发案例教学、模拟幼儿园等情境化课堂,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层次四维度"构建:
- 基础技能层:在微格教学实训室开展说课试讲
- 专业应用层:依托教育机器人实训室开发STEAM课程
- 综合实践层: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教育实习四年累计实践课时占比达35%,形成"见习-研习-实习"螺旋上升模式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30项,在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特等奖3项。特别在艺术素养方面,学生连续四年蝉联"荷花杯"舞蹈大赛奖项,绘本教学与奥尔夫音乐特色课程成果被多所幼儿园采用。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城乡幼儿园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个月,早期教育机构管理层占比达18%。
针对课程设置的历史问题,学院实施三项改革:
-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家庭教育学》等课程调整为必修
- 开发主题式融合课程,整合五大领域教学内容
- 推行多元化评价,实践环节采用"过程性考核+作品集评审"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原有课程碎片化与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2024年专业满意度提升至86%。
当前,该专业正着力构建"校-地-园"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融合。未来规划中,将重点发展感统训练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特色方向,探索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