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旅游管理(智慧旅游大数据)专业作为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虚拟教研室TOP100成员和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战略定位,构建了“智慧旅游+产教融合+国际视野”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该专业连续多年获评中国大学一流应用型专业(6星级),2024年入选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方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8%,既能开展旅游大数据分析,又能主导智慧景区运营,但在AI技术深度应用与国际标准本土化领域仍需持续突破。
一、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专业以“服务智慧旅游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为核心,形成四大特色:
- 智慧化课程体系:
- 开设《旅游大数据分析与运用》(省级一流课程)等核心课,构建“数据采集-算法模型-决策支持”全流程知识链;
- 参与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优化旅游流量预测模型准确率达92%;
- 产教深度融合:
- 与迪士尼、携程、复星旅文共建“订单式人才班”,企业导师占比40%,开发《智慧景区运营实务》等实战课程;
- 建设复星旅文智慧旅游产业学院,年处理10万+条旅游消费数据;
- 国际化培养路径:
- 引入UNWTO旅游可持续发展标准,与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合作开发《国际邮轮数字化营销》模块;
- 学生参与三亚国际游艇展等大型活动策划,覆盖30+国家参展商。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基础-专项-实战”三阶能力链:
- 学科基础层:
- 六大模块涵盖《旅游学概论》(省级精品课)、《旅游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智慧旅游理论与运用》掌握LBS位置服务技术;
- 《旅游项目策划》课程运用SWOT-PESTEL模型完成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运营方案;
- 技术专项层:
- 分设智慧景区管理与旅游大数据分析方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训练Tableau可视化与Python爬虫技术;
- 开发《元宇宙文旅空间设计》前沿模块,构建虚拟导游交互系统;
- 产业实战层:
- 开展“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国家级赛事,获一等奖3项;
- 参与天涯海角景区智慧化改造,游客满意度提升35%。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矩阵:
- 教学团队:
- 32名教师中12名教授/副教授,60%为双师型教师,9人具有国际留学背景;
- 引进杨玉英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导《热带滨海可持续旅游》研究;
- 科研支撑:
- 建设海南省旅游新业态研究中心,年发表SCI/SSCI论文50+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 开发旅游消费大数据平台,存储100TB级游客行为数据;
- 社会服务:
- 为三亚市政府制定“十四五”旅文规划,推动10+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绿色技术目录;
- 年承办国际旅游消费论坛,发布《海南自贸港旅游白皮书》。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路径
毕业生形成“三维发展”格局:
- 智慧旅游领域(55%):
- 任职携程开发AI旅游推荐算法,转化率提升28%;
- 加盟迪士尼设计沉浸式游玩体验系统,日均服务5万+游客;
- 创新创业赛道(30%):
- 创立“城外有星光”连锁民宿,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 开发海洋旅游APP,用户覆盖海南80%亲海项目;
- 深造与公共管理(15%):
- 保研至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游客情感分析模型;
- 考取三亚市旅文局公务员,主导智慧旅游示范区建设。
五、专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应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三大升级:
- 技术赋能深化:
- 新增《AIGC旅游内容生成》替代20%传统课程,训练GPT-4辅助策划技术;
- 开发《区块链旅游征信系统》模块,构建游客信用评估模型;
- 标准体系接轨:
- 引进ISO 20121活动可持续管理体系,建设零碳旅游实验基地;
- 与TÜV南德合作开展智慧景区认证;
- 评价机制革新:
- 建立“数据洞察力-场景创新力-商业转化力”三维评价模型;
- 将ESG指标纳入毕业设计考核体系。
总结:智慧旅游的领航者
该专业以“数据为帆,创新为舵”为内核,既锤炼学生解析百万级用户画像的硬核能力,又培育设计元宇宙文旅场景的前沿思维。其“从课堂到景区”的培养链路,使学子既能用Hadoop处理旅游消费大数据,又能以UE5引擎构建虚拟度假岛。对于志在引领旅游产业变革或探索数字文旅新疆界的学子,这将是打开自贸港建设之门的密钥,但需直面技术伦理争议与业态快速迭代的双重考验,在数据价值挖掘与人文关怀间探寻平衡之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