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贵州民族文化与当代设计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该专业下设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和产品设计(民族民间美术技能)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兼具传统工艺认知与现代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两大台阶四个梯度”的分层模式。第一台阶以理论素养培养为核心,通过通识教育课强化人文底蕴,依托学科基础课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史》等课程。第二台阶聚焦实践能力提升,通过设计专业课(如改良性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和专业实践课(如陶艺基础、模型制作工艺),系统训练学生的创意转化与工艺实现能力。课程设置中,贵州本土的染、织、绣、漆艺、银饰等传统工艺被深度融入教学,形成“艺术+人文+工艺”的交叉知识结构。
师资团队的跨学科背景为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6人,涵盖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视觉传达等领域。学科带头人陈梅教授作为省管专家,带领团队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如参与荣耀开发者大会)和非遗研修班,将行业前沿动态与传统文化保护课题引入课堂,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凸显了专业的创新导向。学生可通过“匠生万物”非遗文创团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在AR增强现实设计、虚拟装置开发等现代技术应用中探索传统工艺的活化路径。近五年,该专业学生斩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50余项荣誉,毕业生中涌现出“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饶勇等业界标杆人物,其作品《红军针》儿童绘本以红色文化融合民族美学,成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面向未来,专业持续深化“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改革等课题,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创新担当。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旅游产品开发、非遗传承创新、文创品牌运营等领域的就业率超过90%,成为推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