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该专业自2005年独立设系后,逐步构建起"科技+文化+旅游"的跨学科培养体系,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得新文科建设项目立项,在湖南省文旅人才培养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从传统服务型向科技赋能型转型的典型路径。
在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占比达60%,博士比例高达75%。学科带头人刘沛林教授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提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1项,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这种高水平的教研团队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学用一体、文旅融合"理念:
- 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夯实管理基础
- 特色方向:
- 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概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旅游短视频制作
- 文化旅游:古村古镇旅游开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
- 酒店管理:融入旅游地产运营特色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沙工作站等平台,构建起"理论+虚拟仿真+实践"三维培养模式,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竞赛奖项超10项。
在产教融合方面,专业建有15个校外实习基地,与希尔顿、迪士尼等企业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0%以上,除传统旅游企业外,约15%毕业生进入政府文旅部门或攻读研究生,深造院校涵盖英国萨里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特别在数字文旅领域,毕业生掌握Unity3D、GIS等数字技术,能胜任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等新兴岗位。
该专业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教师承担的《长沙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培养模式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又契合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对文旅人才的需求,展现出显著的社会服务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