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专业自2019年正式招生以来,依托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新欧亚大陆桥东方起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该专业以全博士师资团队为核心,构建起“语言+产业”融合培养体系,通过国际化合作平台和实践型课程设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既注重语言基础夯实,又强调职业素养培育,展现出三大创新维度。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俄语专业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提出培养“掌握扎实俄语知识、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设置“国际商务”“翻译实务”等模块化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外事、经贸、教育等领域,近五年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名校深造。
师资团队建设呈现三大亮点:一是100%博士化率,专任教师均毕业于俄罗斯、白俄罗斯顶尖高校,其中包含2名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二是科研转化能力强,近五年发表SSCI/A&HCI论文5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三是产业对接紧密,引进吉林省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形成语言学理论与区域经济研究并重的学术生态。
课程体系设计采用“三阶递进”模式:
- 基础阶段:强化语音、语法等核心课程,采用中俄教师联合授课
- 提升阶段:开设俄罗斯文学鉴赏、商务俄语等专业课程
- 实践阶段: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跨境电商实操等实训项目
特别设置的“海燕计划”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3篇被俄罗斯BAK期刊收录。
在国际合作方面,构建起立体化交流网络:
- 国家留学基金委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公派3名本科生赴俄插班学习
- 与俄罗斯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高年级学生可选择半年至一年的交换学习
- 定期举办中俄青年论坛,邀请俄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这种深度合作使超过6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俄罗斯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该专业特别注重产业需求对接,在连云港港口经济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港口物流俄语”“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课程。学生大三即可参与中俄贸易博览会等实践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地方企业提供翻译服务200余次,形成“学用互促”的良性循环。这种培养模式既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又为语言类专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